上一次旅行我们了解了单相半控桥,并分析了带阻感负载时的利弊,以及由此变形出的结构形式。
本次旅行我们将分析它带反电势负载时呈现的状态。
1.1.1 带反电势负载
所谓带反电势负载,就是整流桥的输出端接的是电池、电容、直流电机电枢绕组这类负载(前两个比较好理解,直流电机由于电机旋转后,在电枢绕组产生感应电势,此电势的方向正好与外加的直流电源电压方向相反,因此也是反电势负载) 。
由于半导体器件只有在承受正向电压时才有导通的可能性。这就决定了带反电势负载时的特点:只有当电源电压Uin瞬时值的绝对值 |Uin| 大于反电势时,可控硅才能承受正向电压,才具备导通的可能性,也才可能有电流输出。
这个特点对于一个呈正弦波变化的交流电源不太友好。以第一课中提到的共阴极可控型为例(见图6),在同一触发角α下,带阻感负载时可控硅能够维持导通状态直至电源电压接近零;而带反电势负载时却没那么幸运,由于反电势E的存在,电流会在180°电角度之前就已到0(可控硅的导通角θ变小了);
图 6共阴极可控型带反电势负载1
正半周Uin > E 且在α时刻触发脉冲到来后,可控硅T1导通形成图6中红色通道,Ud=Uin;电流
直至 Uin =E,二极管D2反偏关断,Id降为0,T1由于维持电流不够而关断。
关断后Ud = E
发现没:E越大,可控硅关断越早。
这就带来了一系列知识点和问题。我们一个个看
知识点:
a. 电源电压Uin还没到0时(确切地说Uin = E时)可控硅提前关断,电角度δ被称为停止导电角。那么这个δ有多大呢?
b. 停止导电角 δ 只与可控硅关断有关吗?非也,非也!它既能让可控硅关断,也能影响可控硅的最小导通时刻。(假设E=0.5Uin,则δ= 20°)
试想,触发时(假设在正弦波的上升段,即0-90°期间),在δ角度数内向T1发出触发脉冲,此时 |Uin| < E,可控硅承受反向电压,不可能导通哇。
于是要么要求触发角α > δ,要么就得要求触发脉冲有足够的宽度,以保证一直到大于δ角度数(可控硅开始承受正向电压)时,脉冲仍然存在(相当于触发角被推迟为δ度)
c. 可控硅的导通角θ不再是π-α 了(除非E=0)而是变成θ = π – α – δ
d. 在一个周期内,存在电流为0的现象(图6中的α,δ两个时间段)这种现象称为电流断续(不可小觑)。
e. 相同的触发角α下,带反电势负载的输出电压Ud 要比带阻感负载时大 作业1
问题:
a. 可控硅提前关断了,导通角也就变小了,由于导通角变小,使直流电流的脉动更加显著
b. 由于导通角变小,使得交流电流的有效值与直流电流平均值Id的比例大大增加,使可控硅的利用率降低
c. 由于导通角较小,可控硅电流冲击较大,可控硅发热严重。
这又是为什么呢?因为导通角θ越小,电流Id波形就越窄。而我们需要的直流电流Id是电流平均值,为了输出足够大的平均电流,电流的峰值和有效值必须变大。
d. 可控硅也得选大
e. 电流峰值大,导通时间短,高次谐波就大,功率因数就差(没想到吧,问题越来越严重了)
f. 导通角越小,有效值越大,对电源的容量的要求也就变大了
g. 负载为直流电机时,电流断续还会引起电机的机械特性变软作业2
这样看起来,这个回路虽然简单却不讨人喜欢,于是,工程师们为它加了一个东西,改善了反电势负载下的外特性。看图
就这样,在负载回路中加接一个平波电抗器,使整流桥的负载呈感性,就能增加导通角θ,减小电流脉动。
加电抗器后输出电压电流关系如下图7:
图 7共阴极可控型带反电势负载2
图中橙色代表电动势E(为了说明各种可能的情况我可是费了很大的劲阿)
电压Ud曲线为红黑实线
这一次我们假设电抗器不是足够大(直接结果就是你看到的这样,电流Id波形不能连续)
好,我们现在开始分析波形:
a) 从ωt=0时刻开始至触发脉冲到来之前,可控硅不导通,整流电压Ud自然由电动势E决定,Ud = E
b) 点A处可控硅T1得到触发脉冲,且电源电压Uin瞬时值大于E,T1可以导通,通路如图中红色线 T1 — L — E — D2 – 回到电源,整流电压Ud = Uin,电流Id由0开始上升,直到Uin = E(时刻B),由于回路中电阻电感的存在,电流与电压波形并不一致。
c) 时刻B之后,Uin < E,电感L释放能量,可控硅T1得以维持导通(电感越大储能越多,T1维持导通的时间也越长),通路依然为红色线 T1 — L — E — D2 – 回到电源,整流电压Ud = Uin
- 储能太小或消耗太快则可能坚持不到电压过0(点C处),电流就会在C点之前降为0,可控硅T1、二极管D2关断,电压Ud = E(当然这个情况你在图中看不到,因为我没画)
- 储存的能量大一些,坚持到了电源电压Uin过0之后的 D点。那么在B-C之间,红色通路不变,直流电压Ud = Uin
而C-D之间,电源电压过0之后进入正弦波的负半波(π-2π区间),由于电感的作用T1能够维持导通,但二极管D2却被自然换相到D1,通路如图中绿色线 L — E — D1 – T1 — 回到L。电压Ud为2个管子T1,D1的管压降,近似为0 。电流Id为图中绿色阴影区域,直至可控硅T1维持电流不够而关断。
d) 在T1已关断T2还没触发的这段时间(D-E区间),Ud由电动势E决定。Ud = E,Id=0
e) 在负半周,可控硅T2在E点得到触发脉冲 且 |Uin| > E,T2导通,沿图中绿色通路T2 -- L — E — D1 — 回到电源;Ud = |Uin|,电流Id由0开始上升。如果出现某些情况,在 F 点撤销了反电势E(相当于中途变成了阻感负载),T2-D1维持导通直至电源电压再次过0,而电流 Id 由于没有了反电势的抵抗作用而大于前面半个周期的电流值。
电压 Uin 到0后(图中G),可控硅T2由于电感存在得以续流维持导通;二极管D1自然换相到D2;这个通路就变成了L—D2—T2,输出电压Ud = 0;
但输出电流Id却一直存在直至电感能量释放结束(波形图中G-H的绿色区域)。
如果储能足够大,这个过程会一直维持到下一个正半周T1导通,电流Id将变成连续。
本次旅行貌似容易走下来却挺累,那么,我们就休息一下,看看世界杯做作业吧!
正确答案公布在这里啦!